颇有潜力的全民运动——浅谈武术兵道
什么是兵道?
武术兵道的前身,来自于1979年和武术散打同时创办的竞技武术项目之一,“短兵”,发展已逾40年。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徒手格斗
的精华,那兵道(短兵),则是器械格斗的现代演绎者,兵道技法从中国武术刀法,剑法,融会贯通,提炼传承而来,是中国短兵技术
在现当代的一种新形势,新发展。
在2020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推进了武术短兵项目的改革和创新工作,集结业内专家,开展研讨会,通过集训实践出真知
,更在全国武术界集思广益,成功在2021年初推行新规则、新装备器材体系,并将武术短兵更名为“武术兵道”,在短兵的基础之上
,加入了长兵、暗兵、软兵和投射兵共5个器械格斗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武术器械格斗的内容。
兵道有什么特点?
1.易学易练,战斗精彩
兵道项目脱胎于短兵,在改革后成为了易学、易练、易赛、易评价的项目。兵道的主要进攻技术为“劈、砍、斩、刺”四个动作,这些
动作都脱胎于传统刀法剑法,在体育总局的文件中展示到
“劈、砍、斩、刺”四个动作,却是传承自传统武术经典。
力劈华山(劈),源自形意六合刀,技术表现为弓步劈刀;石破惊天(砍),源自南刀,技术表现为震脚砍刀;苍龙探爪(斩),源自
青萍剑术第一路第五十三势,技术表现为并步平斩;仙人点画(刺),源自青萍剑术第一路第四十四势,原名“仙人画图”,技术表现
为弓步探刺。
这些动作经过整理、再现,已经变化成了如拳击散打这类徒手格斗项目中,直勾摆拳法似的简要进攻技术,动作干脆,直接,简单易学
,而对应的防守技术,譬如上格挡,左右推挡,左右下格挡,也都是在初上手时,只要简单动动手臂,转转腰胯就可以轻松学习,并成
功做到的动作。一个有运动基础的青年,最短经过半小时左右的培训就可以穿戴护具,进行一些轻接触实战。而规则中需要跳跃的两分
得分动作和需要转身的三分得分动作,也可以在两到三个课时的训练后逐渐上手并运用在实战中。
兵道的实战是很精彩的,笔者在学习兵道前在各大媒体了解过兵道实战,也曾对两个人拿着棒子打僵尸剑这一规则的表项嗤之以鼻,但
当自己上手过以后才发现,两个人拿着棒子原地拜年、无限跳跃劈或者无敌小陀螺这些预想中的弊端都本不应该出现,因为在规则中写
道,在兵道实战中,需要双方运动员用规范的技术动作,打出清晰的击打效果,同时在实战中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攻防状态,每一次进攻
都需要有明确的得分意识,而上述几个动作,看似可以得分,却恰好是判罚扣分的动作。想要打一场精彩的兵道实战,不满足得分标准
,而只靠想当然的聪明去整活儿,恐怕也难成大器啦。
兵道特有的减分制得胜法,击中直接由边裁计分,不再双方运动员回到起始点,好如“拳皇”一般的格斗游戏,运动员在一场净打四分
钟的比赛里挥洒热血,尽情博弈,剑来剑往。如上文提到,良好的攻防状态,笔者的理解是,双方在比赛中,能够做到攻守兼备,譬如
,我一剑劈中,即刻施展格挡技术动作,挡住对手攻击,旋即再攻击得分。双方运动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进攻技术,用好自己的防守技
术,施展自己的灵活步伐,在场上时攻时守,辗转腾挪,才能打出一场高质量的,富有观赏性的精彩实战。
兵道的实战,是武斗,也是智斗,减分制下,双方运动员持续战斗直到时间结束,既考验运动员的体能储备,又考验运动员临场技战术
的调整能力。是做一名灵活的进攻型选手,用自己的灵活步伐去引导对手,不断拉扯,反复进攻,或压制或调动的去打,还是做一名沉
稳的防守型选手,保持好体力,眼明心亮,做好格挡动作,让对手每一次出击,都成为我反击得分的机会。
在兵道中,既能体现力量之威武,也能展现速度之轻灵,器械交击,热血沸腾的同时,脑中亦在不断仔细微调,每一次出剑的角度,格
挡反击的时机,都让人跃跃欲试,这正是武术兵道的独特魅力。
2.安全与帅气并存
一个运动项目,想要推广向广大群众,吸引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进来,需要具备趣味性、教育性、还有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功能。而兵道
,作为一个武术竞技类的项目,其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兵道的武器和护具,还在研发中,但是此时已经颇有些成效。在兵道
开始对抗前,双方选手必须穿戴好认证的护甲、头盔、护手、护裆、护腿、护臂这一系列具有保护性能的护具,使用的武器也是特制的
海绵棒——兵道剑。
护具经过查阅,目前各大赛事使用的护具样式不同,可能是与主办方和护具合作商有关,不作过多讨论,本文以2022年全国首届兵道锦
标赛所使用的护具和笔者参加培训使用的护具。
2022全国武术兵道锦标赛使用护具笔者培训时参训的两位老师穿戴齐全护具进行实战训练,国家锦标赛使用的护具除头盔外,基本采用
古风设计,外观清爽干练,颜值不俗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防护性能。而笔者培训时使用的护具,相对锦标赛使用的护具,防护面积要少
许多,但保护了运动员的主要得分部位,在运动员操作规范,理性竞技的情况下,打得也算十分激烈精彩,但并没有人受伤。而且与来
观摩培训的前辈的聊天中也了解到,兵道护具在未来相信会使用更坚固,缓冲吸能效果更好,更轻便,灵活性更好的材料,在使防护性
能更上一层楼的情况下,开发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护具。
另外,兵道剑,在规则中称短兵器,老版规则应该还称兵道棒,如上图,全国锦标赛运动员所持的兵器为棒状短兵,但笔者在接受培训
时使用的短兵兵身为椭圆形,像是一把加粗未开锋的中剑。
持握效果
在规则中,不同年龄段,不同重量级的选手使用的兵道剑有重量,长度上的区分,可能是为了运动员使用趁手,技击公平所作的考量,
本文不多做赘述。兵道剑主要材质还是减伤效果比较好的海绵,笔者手中这款兵道剑内部可能还有硬芯一类的东西,只有剑尖3-4cm处
为纯软的海绵,在在做劈砍斩这三类动作时,已经能明确感受到刃筋。
在穿戴好全套护具后,兵道剑对运动员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笔者的亲身体会是哪怕对手下死劲去打,击中护臂,护胫,肩部,肋下等
处时,有冲击感,但是痛感并不明显,像是挨了一记没怎么发力的刺拳。头盔被连续击打时,能感受到轻微震感,连续多场实战下来,
只觉得下巴被头盔压得有点酸罢了。正常,合规的兵道实战,并不存在打头ko,击打其他部位时,运动员也很难受到对手兵道剑的伤害
。
3.传统进步,兵道礼仪新发展
兵道有着“手中有兵,心中有礼。尚武崇德,止戈为武。”的十六字武德训,它要求运动员在手持兵器,进行对抗的同时,恪守中国传
统“礼”的人文精神,发扬现代体育以人为发展中心,塑造敢于挑战、拼搏进取的人格,锻炼勇武强壮、灵敏矫健的身体的价值。
兵道的礼仪以武德训为纲领,深化进入项目本身,在传统武术抱拳礼的基础上,结合兵道项目持械的特点,诞生了自己的行礼方式“抱
兵礼”,即左手握兵身靠近护手盘的位置(兵器把手向上、兵身向下),右手大拇指弯曲向内扣紧另外四指并拢,左右双臂抬起快速
抱于胸前至右手四指水平贴合持械守的掌指关节,抱兵与肩齐平,行礼同时鞠躬三十度。宛若秦、汉两朝相互作揖一般,蛮有礼仪特色
集体行抱兵礼
抱兵礼贯穿一场兵道比赛,在运动员入场时,需要先向己方教练行礼,入场后,根据裁判员口令,依次向观众、裁判员、对方运动员分
别行抱兵礼。在比赛中,凡是有一方被判罚,裁判喊停后,所有人先回到起始线,由裁判判罚,被判罚方须向裁判行抱兵礼。在比赛结
束后,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运动员仍需要根据裁判员口令,依次向观众、裁判、对方运动员、对方教练行礼。兵道用如此繁多甚至繁
琐的行礼来教育、训练运动员,让兵道礼仪愈加深入人心,锻炼运动员谦逊有礼,习武先习德。
兵道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1.技术限制大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剑法刀法何其丰富,剑法有“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刀法有“劈、砍、撩
、剁、挑、截、推、刺、滑、搅、崩、点、拔”,兵道基础的四种技法,劈砍斩刺虽然也脱胎于传统技术,但在规则上限制了这四种技
法以外的技术,比如剑术中大家喜欢的撩剑,点剑,截剑技术,都是很好的进攻或者防守技术,但是这在兵道中并不能得分,有时甚至
还要被判罚。这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束手束脚,很多劈砍的动作,当剑斩到下段,反手上撩可以攻击手臂,肋下,甚至头部,哪怕不是
攻击,也或许可以转手截剑阻挡住对手的进攻。这或许需要国家体育总局继续开放吸纳,更改规则才能改变,但是民间娱乐的话不妨在
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做些尝试,用更多的剑法,刀法去玩一玩兵道,权当锻炼娱乐
另外一个限制大的方向,也是笔者看了一圈大众争议比较大的地方,就是兵道的禁击部位。兵道禁止击打后脑、喉部、裆部、腕关节以
上,踝关节以下,就是除了正常的要害,多加了手脚为禁击部位,这可能是为项目做的取舍,笔者也打过一段时间的兵击,一命制计分
的规则下,快速打手,达成让对手手部致残(规则意义上的致残,不是现实生活致残)无法作战而赢下一分,这看起来很真实,很历史
,很有紧张感。但是在兵道中,与手部相关的刀剑技术被一刀切了,这或许是因为项目安全的需要,毕竟兵道的手套防护性能不如兵击
使用的带甲手套,兵道在选择护具时,或许出于保证运动员手腕灵活,使运动员能更好的施展技术的目的,使用的大多是比较轻薄的手
套。在实战中,运动员如果恶意去击打对手手部,在兵道棒减伤性能再上一层楼之前,只靠普通手套防护还是有受伤的风险的,所以通
过规则限制运动员发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补足护具的短板。
2.教练、裁判团队良莠不齐,规则亦有待改进
笔者在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一起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都是很正能量的,大家一起研究规则,提建议,练动作,打技术,感觉大家的
平都还不错,但是在查阅网络相关资料的时候,能看到很多问题,比如教练指挥运动员原地拜年、鼓励盲目进攻,主裁判断力弱,无
运动员违规动作。在培训时教练说过一句话:“比赛就是要赢,有些运动员很聪明,会动脑筋,变着法钻规则的空子。做裁判一定要
严格,才能保证比赛的完成。”
但是现在除了22年全国锦标赛,暂时没找到一个打起来好像还行的兵道赛事视频,在看那些视频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现大量的违规动作
,而主裁只是拿着秤尺在边上看着,不作判罚。用最经典的连续拜年剑和无限跳劈举例子,这两种动作就该是被判作“盲目进攻”,
予以运动员警告。
在培训中,教练还提过,如果有无防备判罚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双方不做格挡动作,连续进攻不断双杀的情况了,无防备即是
面对对手的攻击完全不作防守,只和对手互换,但是这种判罚具体可不可行,还得看上面能不能想得到,愿不愿意试行。另外,使用
身体,使用拳肘膝等非兵道剑的东西攻击伤害对手,也应该坚决抵制,由主裁在赛场上狠狠的严重警告。
所以兵道的发展,规则还需要慢慢改进,教练裁判团队的建造更需要愿意研究,愿意做实事的人参与进来,打造优秀的教练裁判团队,才能让这项运动真正走向大众。
兵道的发展潜力,到底在哪聊了一圈,回到本文题目上,颇有潜力的运动,兵道的潜力到底在哪?首先要给兵道定个性,它有竞技性吗?有。它有对抗吗?有。
它有意思吗?打打玩玩,有意思啊。ok。那差不多就明白了,兵道可以成为一个像散打一样的官方武术运动,会有大型的赛事,会有
内部的选拔,能给想考体育,做特长生的同学们提供一条新的上升道路。也是一个可以娱乐的运动,可以向普通大众提供一个低成本
,安全的体验兵器对抗的运动项目。
它又是一个武术项目,具备一定的武术文化力量,常见兵道进入到中小学,甚至大学,成为学生体育课、社团课的一种新形式,在给
学生减压,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在学生心里种下传统器械武术的萌芽,掌握一个易学易练的兵道后,兴许日后部分热爱武术的学生
也会不断精进自己的武功。所以兵道虽然不被大众看好,但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传武文化传播的形式。通过学校教学,对兵道感兴趣
的人多了,参与到运动中的人多了,这个运动也就活了。
兵道的参赛年龄在5-40岁,有一个很大的跨度,这说明兵道是一个老少咸宜的运动,小到幼童,大到中年,都能穿戴好护具,拿上兵
道剑来一场酣畅的对决,对大众来说,不一定要找到刃筋,没必要转腰转胯,打出高质量的一击,人民群众大多数是没有太多武术功
底的人,没有竞赛目标,没有功力要求的人,只要能参与到兵道运动中,增强体质,收获快乐,就是赢了,就是有收获的。所以兵道
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大众娱乐项目,成为团建项目,开发以兵道为基本蓝图的对抗游戏,比如使用只能护具,像真人cs一样用电子计分,
开发出多人团战,保护主公一类的玩法。
另外,体育总局对兵道未来的发展也有清晰的规划,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希望兵道往全民运动的方向发展,走进校园,走进大众,走进
奥运。力求走一条有中国特色、创立中国标准的体育项目发展之路。更从经济上,推动确保武术兵道商业化,市场化改革,搭建武术
行业新基建。更利用科技赋能,推动兵道线上线下高质量发展。或许在未来,兵道运动员和玩家们,可以通过vr等设备在线上体验兵道
。
但是兵道作为武术竞技项目,想要真正成为能被所有人认可的项目,还需要拿出诚心来,继续改革,精益求精,拿出真正服人的实力
来。希望加入到兵道行业中的各位教练员裁判员,也要有理想,有目标,对自身水平有明确认知,不断精进自己的武艺,教练员是这
个项目真正的中坚力量,裁判员是项目平衡的秤尺,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发展,带动学员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也将使项目生生不
息,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末,希望各位理性探讨,在各自热爱的武术项目上,功力精进,武运昌隆。